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毛毛人



開會時隨手在紙上畫的。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兩個跟 AJAX 和 BBS 有關的: ptt blog 聯播, BBS 病毒

第一個是 ptt 部落格聯播,弄的方式和親友部落格類似,但是由於這個名單不是我管的,所以部落格名稱用另外一個方式取得。缺點是比較慢一點。所用的色調還是我一直用的藍綠大和解色調。聯播網也本身只是 css 加上一些 javascript 程式碼,並不包含內容。只要更改 google api key 還有 feed 的來源,就能用在騎他的聯播上。其實 google reader 有續抓的功能,可以列出所有的文章,不過目前沒有放上去。
另外一個就是我剛剛去目前有名的 ajax bbs gaaan.com 上註冊了,這個 web based 很有 bbs 的感覺,相當有趣的作品。不過我測試了一下,就發現了不少問題,理論上,可以利用這些問題寫出病毒,也就是當使用者閱讀文章時,文章會被自動複製、傳染到其他信區。當然我沒有真的寫下病毒,只是寫信給站長,並且在 test 板寫了幾個無害的示範。
這個也許可以算是第三個 bbs 病毒。我之前發現過兩個,第一個是 kkman 病毒,利用 kkman 的一種進階功能,引誘使用者點一些連結之後,病毒能自動複製傳染。我在 kkcity 上面也寫了幾個範例。但是很早以前, kkman 這個功能就已經是預設關閉了,所以其實不是大問題。另外一個是利用 netterm bug。早期 netterm 算是佔有率不低的 telnet client,但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 bug,某些特定的控制碼有 buffer overflow,這足以寫出可以入侵到電腦上的病毒。我在自己的 BBS 上寫了一個示範,會讓 notepad.exe 自動跳出。算是挺嚴重的。
其實推廣我處理聯播的方式,搭配 gaaan 的類 bbs 介面,可以創造出一個無主機的虛擬 bbs。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親友部落格聯播

做了一個簡單的親友部落格聯播。技術上是用 google reader + google ajax feed api 然後放到 google page creater 上。 其實也可以用其他的組合比方說現成的 blog 聯播服務、 google reader 的 javascript api,但是要達到我要的效果,似乎只有用這個組合或者用 feedburner 的 javascript api 取代 google ajax feed api。
可惜 google ajax feed (包含選擇 xml 格式輸出)和 feedburner 的 javascript 似乎都無法保留 google reader 的 source 屬性,我只好手動弄個 url 和 blog 名稱的對照表。
整理一下發現寫 blog 的人真是多。想當年我首先知道有 blog 這個東西,是因為有個常常來問問題的學生, email 裡面放入他的網站,有一次我就點進去看了,看到他寫了一堆生活瑣事和照片。因為自己以前也寫過一些網頁,馬上就意識到這種網頁出版的模式的魅力。後來找了一下,才知道這種東西叫做 blog。那時已經是 2001 年了,距離 blog 概念產生之日已經 4 年了。
不過在這之前參與 Charlieb81 1000,應該算是類似的東西,不但是 blog,還是共筆 blog。不過發表平台是 bbs ,更沒有 rss。
回到聯播 blog,ajax 本身倒是沒什麼難度,反而是因為我的工作平台是 firefox/firebug,所以 IE 的 CSS 還搞得比較久。由於寄 google 籬下,也有一些缺點無法克服,比方說聯播的排序不盡理想,這個也許 google api 的 sort 功能有用。另外就是 google reader 和 google ajax feed 的更新都不是即時的,這個用了一些小技巧來改進他,似乎有用。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虛榮

前篇點點點結尾沒頭沒腦的寫了一段
每個人心理都有住著一個墮落頹廢的廢青,很容易在網路上藉由交流產生共鳴,進而被放大。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可恥,因為這是一個人力很難抗拒的現象,就像我們無法加入聯合國來建立自信一樣,現實就是現實。但是生命會找到出路,差別的關鍵點在自覺。
原因是現在寫 blog 的時候都隨便亂寫,沒什麼考章法結構,等到想寫的話寫完了,卻發現沒有到一段落的感覺,於是就把一些看起來像結論的句子補上。表面上實在很難看出點點點一文跟自覺有什麼關係,其實背後是有道理的。
首先要指出一點,前文提到的速成成就其實用通用的詞語來講,就是虛榮。雖然「虛榮」跟「速成成就」在感語意上不完全相同,但榮和成就感大致上可以劃上等號,而幾乎所有虛的成就之所以虛,就是因為太容易得到。所謂的榮之所以榮,就是因為你辦到了別人辦不到的事、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既然是別人沒有的,表示不容易達成。
所以我們說某某人愛慕虛榮,常常就是說某某人不使用腳踏實地的努力方式(嫁入豪門、走後門、灌水、造假、借錢),來獲取一些彰顯或代表成就的事物(獎章、證書、名牌、名車、頭銜)。
前面點點點那篇,講了很多,其實用通用的詞語來講,就是點點點風行背後的主要因素是人類虛榮心。不過我要是用虛榮心這個詞,會因為這個詞大家先入為主的印象,而達不到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一個原因是大家都自以為了解了虛榮是什麼意思,但其實並不是那麼的了解。另外一個原因是虛榮這個詞被污名化了。
事實上,如同前文所說,對於成就感的、對於自我的肯定的需求和慾望,是人類的天性,這就像是餓了要吃東西,睏了想睡一樣自然。但是真正要有所成就,在現在社會其實並不容易。除了之前講的幾點之外,我再另外提出一個理由,那就是現在少子化,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相對來說更高了。你只買一張彩卷時,你對那張彩卷的期待,一定比你買了五十張彩卷,你對於其中某一張彩卷的期待要高很多。過去家庭可能生了很多孩子,加上經濟條件可能差一點,所以也許孩子長大能夠安分工作成家立業就行了。現在一個家庭中只有一個或兩個小孩,所以父母對於子女的期待就很高,往往認為自己的小孩是天才。受到這個影響,小孩對自己的期待也比較高。但畢竟天才只是少數幾個,造成了所謂眼高手低的現象。對於自我的肯定,什麼樣才叫做成就感,其實是受主觀影響的。眼高手低的狀況下,個人的表現與自己從小受到的期待有落差,所以成就感就很難滿足。
這樣說來也許看來有點矛盾,我說自我要求期待過高,那麼點點點,看著數字增加,又怎麼能夠符合所謂的高標準自我期待呢?其實講清楚,一般人從小所受到的期待,是主流標準的價值期待。或者應該說是主流威權價值觀的期待。父母或者師長是不會從小跟你訴說高橋名人十六連打的事蹟,要你見賢思齊、有為者亦若是。所以你沒有壓力,能夠在健康的狀態下自我挑戰。當然其實點點點不是真的要你點很快很多下,我主要的意思只是說沒有人從小被期待在點點點有超水準的表現。所以說很多人會喜歡在年輕時懷抱夢想玩樂團,即使真的要成為頂尖樂團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大多數人不會感受到這樣的壓力,而能健康的感受到自己成長進步的成就感。但如果是被父母期待成為鋼琴家而練鋼琴,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其他像是打麻將、下棋、高爾夫、跳舞也一樣,我們當成嗜好在學習的期間,能夠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喜悅以及樂趣,即使頂尖的麻將、下棋、高爾夫、舞蹈比賽競爭會是非常激烈的。
也許在教育小孩時,能夠避免過高期待造成小孩壓力,但也許辦不到。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種現象是既成事實,的確我們現代人較難滿足我們天生的成就感需求。
所以呢,靠一點虛榮感來滿足自己的天生需求,不但無可厚非,而且是自然健康的。就像退休的人,一時無法適應沒有事業的生活,不妨種種花草樹木,看著慢慢長高的植物,可以滿足自己成就感的需求。
但是虛榮之所以被污名化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靠虛榮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很容易會人喪失鬥志,失去對於「真正」成就的胃口。
什麼叫做「真正」的成就?小朋友會這樣問。難道點點點為台灣爭光不是成就嗎?難道夢想變成搖滾巨星,不是成就嗎?
這個答案就是自覺。沒有人能夠告訴你答案,答案就在你心中。如果覺得說為了點點點可以放棄考試、拋家棄子,這是你的選擇,你了解後果,但是覺得國家的名譽勝過一切,那是你的選擇。即使你將來後悔了,你至少可以問心無愧,只是了解自己當時太年輕太笨。
如果你明白自己只是用這個東西來滿足天生對於成就感的慾望,避免自己心神不寧,那麼因為你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麼,你是有自覺的。
但如果你只是不明究理的被自己成就感的慾望吸引,那其實跟晚上撞向路燈的趨光性飛蟲沒什麼分別(只是你不會飛,而且沒有撞向路燈)。
所以說虛榮不是問題,每個現代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墮落的廢青,差別的關鍵點在自覺。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點點點

點點點也就是 clickclickclick 是最近在 ptt 鄉民社群中崛起的網路小遊戲。遊戲的內容很簡單,其實不過就是一個網頁,用來統計玩家滑鼠點擊的次數,同一個玩家可以點擊很多次,並且依照各國所有玩家點擊的總次數做排名。詳情可以參考 這裡(Friday)這裡(richliu)的介紹 。
我最開始也是在 ptt 的八卦板上看到的,不過那時距離首 Po 已經有幾個小時,然後在該板擴大,轉戰 hate 板及 little-games 板,最後落腳於 hot_game 板。短短的幾天時間之內,造成了一股風潮,從一開始半路殺出,迅速升到 Game 5 的第三名,到現在 Game 6 數一數二的地步。
這當然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有不少人對這個現象做了一些分析,也都跟這篇一樣是毫無根據、想當然爾的扯文。
這是我前幾天 po 的一篇簡單的感想:
前幾天看到 點*3 這個東西,真是網路廢青現象的代表作之一。
http://www.ptt.cc/bbs/Little-Games/M.1182073041.A.BE8.html
特性:
  1. 快速成就:點一下就一個立即的回饋
  2. 團體效應:有一種鄉民歸屬感
  3. 膨脹效應: 將之動機美化(?)到愛台灣,把自己視為一場大事件的一份子
  4. 不確定感: 沒有人真的確認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所以要前面幾項東西不斷的確認自己的動機。
  5. 網路: 沒有這個要素的話,那就叫做紅衛兵現象了。
  6. 廢青: 對於前途的不確定感,覺得自己成功希望極小。
網路把原本存在的廢青,或者每個人心中的一點廢青組織化,經由互相的交流學習,產生一種進化的現象。
這是一種從電腦傳染到人類身上的病毒。
因為是在私人 BBS 上寫的,是有一點太毒了。不過有兩個重點:成就感和病毒。
事實上,點點點這個東西很符合我很久以前預言過新世紀病毒預言所說的心理病毒。(不是我自賣自誇,公正第三方也說準(鳥毅)
當然也不是我真的預言神準,只不過歷史會不斷重複,我用的預言手法跟諾史特達姆斯寫『諸世紀』的手法類似:把過去的事情用模糊的方式寫出,等待中獎。
現實中的點點點心理病毒,某種程度來說比我的幻想更有想像力(也比許多人機互傳病毒的科幻故事有趣)。點點點病毒在人類身上造成的效果除了傳播(受害者會鼓吹別人玩)之外,還用空轉 loop 佔據人腦 cpu 的時間。
不過預言準確與否不是重點,重點是點點點背後的原理是挺有趣的。上面提到的成就感是一個關鍵點。從[煩耶] 點點點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現代人普遍缺乏成就感,古時候你相對來說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全村跑最快的人、全村最漂亮的人、全村最聰明的人。但是現在,你的村變成了地球村,你跑再快,全世界跑最快的人也只有一個,事實上,目前所有的台灣人都不是這個人。你長得再漂亮,也比不上媒體中大量放送萬中選一再經過大量修飾的超級名模,說不定還常常被別人奚落為五百年前也算是個美女。你打算努力來個勤能補拙,卻發現有些天份比你高的人比你還努力。外加可能最近大家普遍覺得景氣不好,對於未來有一股前途茫茫的感覺。
此外,古時候大多數人可能十幾歲就開始工作。現代人為了要應付來月專精的工作,求學訓練過程越來越長,十幾歲時,求學過程還只有一半,很容易茫茫然無目標感(Hackers and Painters 裡面某篇文章有提到的類似的狀況,用來解釋美國校園的 Bully 現象)。
但是成就感與自我認同是人類天生的需求,於是乎,人們要不就是用喝酒之類的方式麻醉自己,要不就是用一些比較容易的方式獲得成就感,如 online game、改變外觀、BBS 論戰、 寫 blog 等等。
點點點有意無意的利用了人類的這個弱點,就像是上面所說,點下去之後馬上就有回饋,雖然不多,但是馬上就能看到結果。還有身為龐大歷史事件一份子的參與感。
再回到上面那篇"[煩耶] 點點點",就不難理解裡面提到的男主角為什麼會為了點點點,愛情事業皆可拋。
再深一層來說,這也代表了我們國家的信心不足。當然點點點可以看成是各國之間的比賽,但是如果你的國家奧運金牌幾十面、經濟文化的優勢很強,還需要靠這個點點點的排名來「為國爭光」嗎?就像之前說的到處都是台灣之光一樣,當你發現滿天都是星光的時候,你就知道現在是晚上了。(反例是日本,日本也猛搞點點點,但也許日本也是需要建立自信心?像是什麼大胃王比賽什麼的,搞得也很像日本之光)
每個人心理都有住著一個墮落頹廢的廢青,很容易在網路上藉由交流產生共鳴,進而被放大。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可恥,因為這是一個人力很難抗拒的現象,就像我們無法加入聯合國來建立自信一樣,現實就是現實。但是生命會找到出路,差別的關鍵點在自覺。

腳尾米


這個是這兩天很有名的腳尾米。內容是
這是一部有關台灣電視新聞的紀錄片,內容是我們設計了一些假新聞事件然後誘發電視新聞媒體採訪,成果方面讓我們非常震撼,因為總共有4家電視台分別採訪了我們的假事件,而且在製作過程我們也發現了很多電視台的弊端,希望各位能做最有力的見證者!
我的感想是,這部影片的創作者想表達的重點太多,有一些陳義較高,較有爭議。比方說裡面一直強調的是,什麼才「應該」叫做新聞。不過,我想大家比較感興趣、或者說有共鳴的部份是電視媒體製造新聞畫面的方式。這應該也是平面媒體和電視媒體不同的地方。
有看過電視記者採訪的人,大概都會對他們這種安排畫面的方式不以為然。他們常常會要求受訪者做特定的動作、引導受訪者說特定的話、斷章取義、甚至加以扭曲。
這個要怪誰,我也不知道,總之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些電視記者失去了工作精神。
他們也許不過是龐大國家機器中的腐敗媒體結構下的貪婪副產品裡面的寄生蟲旁邊的小囉嘍(我們是被龐大國家機器中的腐敗媒體結構下的貪婪副產品裡面的寄生蟲旁邊的小囉嘍欺騙的笨觀眾),但是小偷偷東西,法律還是抓小偷,不是把整個社會抓起來。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惡搞文化

如同好人不是一個文化,惡搞文化其實也不是一個文化或者次文化。不過呢,惡搞的確可以跟文化扯上關係。我不是要貶低一些網路現象和名詞的重要性,網路上的確有很多次文化,比方說,台灣有很多網民都屬於 PTT 鄉民文化這個族群之中。這裡面有很多次文化的特性,比方說鄉民有共同的經驗、語彙,而且很多人還認同鄉民這個身份。
單純稱惡搞文化並無不妥,就像我們常常會某某哲學、某某人的邏輯是怎樣怎樣的句型,這些句型裡面的邏輯和哲學也不是真的就是邏輯和哲學。我們也會說德國人的飲食文化,不代表說我們在描述一個德國文化中的飲食次文化,而是說我們在描述德國人飲食習慣、文化中關於飲食的部份。
惡搞也是一個源自巴哈姆特(應該可以稱做一個次文化)的一個部份,傳播到其他網路次文化,然後甚至影響了主流文化。但是惡搞跟文化之間的關係,並不僅僅是一個從屬關係,而是有更深刻的關聯。

首先我們先要看惡搞到底是什麼。現在常常已經惡搞 kuso不分了。 kuso 當然大家都知道日文的原意是屎的意思。現在的惡搞以及 kuso 的起始點,可以參考 wikipedia 裡面的說明。
惡搞其實有幾個所謂的定義,其中一個可能是比較原始的意義是「認真對待爛東西」,或者說認真對待不受主流重視的東西,認真到產生一種荒謬的趣味。其實所謂御宅也就有認真於非主流事務的意義,只不過御宅可能比較偏向認真這個部份,著重於描述熱衷的程度,而惡搞則著重於趣味和幽默的部份。惡趣味這個詞也有類似的意義。
由於著重於其中趣味的部份,所以原始的「認真對待爛東西」不足以完全刻劃現存概念中的惡搞這個概念了。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被惡搞的對象不見得是低品質的東西。這裡所謂的爛東西,應該被解釋為非主流的東西。其實非主流的講法也不好,好萊塢電影夠主流了吧,但是也常常是被惡搞的對象。這裡必須考慮到一點,網路次文化的成員很多都是年輕的學生,所以他們所反抗的是威權對象「大人」,或者說老師、父母。爛東西、非主流的意義其實是課本上沒有教的東西,父母告訴你不要管的東西。
另外一個講法是 wikipedia 上的解釋:「指的是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产生喜剧效果的娱乐文化,和无厘头文化十分相似。」這個定義捕捉了某些惡搞的面向,但是顯然不是個好定義,甚至可以說跟原始的意義相反。不過,這個定義的確涵蓋了一些不能被原始定義描述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可能屬於現在惡搞語意的範圍之內。
也有許多人稱惡搞其實是 parody,或者定義說是「將某部作品的特色,與另一部作品的特色相結合,因兩者之間的不協調感, 而產生一種對人感觀的衝擊性」,可惜這些都以篇蓋全。的確,他們描述了一些常用的惡搞手法,尤其是 parody,可能是目前最常見的惡搞元素。但畢竟沒有捕捉到定義背後的精神。
其實,我認為其實現在所謂的惡搞,是一種 insider's joke。這裡就是我說得跟文化有關的地方了。 insider's joke 必須依附在文化之中,這樣才有所謂的 insider/outsider 之分。雖然說是「一種」 insider's joke,但是廣義的說,就是現在年輕人的一些次文化中的所有 insider's joke。
嚴格一點來說,是有創造力的 insider's joke。
parody 是 insider's joke 的重要元素, parody 之所以 parody 是基於觀眾/讀者/聽眾對於被諧仿對象的熟悉。而所謂的解構則在於對威權或者嚴肅主題的共同體認。比方說你把國父劃上大鬍子眼鏡所造成的荒謬感,是基於我們對於威權的共同認知。當一堆人把小胖做各種造型、惡搞三百壯士、接龍破喉嚨,他們自成一個團體,有共同的認知。
全民大悶鍋被認為是惡搞在於他嘲諷的對象是我們熟悉的人物,當我們在笑的時候,我們知道另外有一群人也跟我們了解一樣的笑點,跟我們看過一樣的新聞。
雖然我們沒聽過死死主義好的原曲社會主義好,但我們知道另外有一群人也是同樣的在反抗威權,帶出我們類似的記憶,產生了共鳴。
當一個鄉民使用puma、為什麼你要代替你爹、「學長、室友、哥哥」、丁丁寫出一些文字後,另一個鄉民自然知道該不該笑。
這跟「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一樣,也跟鱉四與大頭蛋聽到某些詞彙後會一起傻笑也沒什麼不同。
其實這種 insider's joke 自古就有,比方古代文人間就會講一些有典故的笑話,旁人聽不懂,但是他們有相同的十年寒窗苦讀無聊經典的經驗,自然明白對方他們在講什麼。這裡面有許多書呆子,念出了興趣了,他們就是古代就有的御宅族了。當然他們狂熱的對象在當時是所謂的主流,不過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他們堆研文字牛角尖的程度,稱為御宅族當之無愧。除了用典外,像是對句等等,也是他們特有的趣味。
何謂 inside? 何謂有創意?自然有些模糊的空間,但這些主觀的判斷影響我們認定一個事物是否為惡搞。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惡搞的判準就是反抗威權、不被威權認可的程度。
這個跟惡趣味的惡有類似的意義。一方面是惡這個字義會帶來影響,就像宅這個字很自然的把御宅族的概念帶偏。況且就像前面說得,惡搞本身就帶有不被威權認可的意含。
不過呢,由於許多使用惡搞、惡趣味這些詞的族群,可能是太年輕,或者是受到規範太久,他們自稱的惡趣味往往不太惡(鱉四與大頭蛋的傻笑),看了不免讓人 -_-|||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Zotero

雖然說 Endnote 也挺不錯的,但是最近試著用 Zotero 這個 Firefox extension,目前看起來還挺不錯的,至少把以前一些 .bib檔都可以匯入無誤,整理、搜尋、自動下載 pdf 檔的功能也算方便。
不過用 google scholar 的時候,要記得設成英文,而且把網址的 .tw 去掉。

詐欺的節目

看到某電影台的一個片段,覺得有點熟悉,花了大概幾秒鐘的時間才想起來原來是 Shade 。看到其中一個很面熟的人,認出來他是 BBC 影集中 The Real Hustle 中的 Paul Wilson。翻開之自己的心得,才想起來最開始知道這個人是從一些魔術 DVD 上看到的,最開始看到的那片應該是和 Lee Asher 的那部 Hit The Road。
不過看過的魔術師太多,所以後來也沒什麼印象,真正有印象的是 The Real Hustle。 The Real Hustle 算是 Paul Wilson 構思的一個節目,裡面他和另外兩人組成一個詐欺師隊伍。 Paul Wilson 另外也是電影 Smoking Aces 的魔術指導。The Real Hustle 是在 BBC 的另外一部影集 The Hustle 受歡迎之後,推出的相關節目。相對於 The Hustle 的戲劇性質,的 The Real Hustle 的重點在於 Real,號稱每個詐欺節目上的詐欺都是真實發生的。
看了前兩季以及部份的第三季,從裡面認識了不少詐欺的花樣,對我們這些善良老百姓來說,真的覺得應該要提高警覺。
不過雖然號稱三個主要角色都是真實詐欺師,但 Paul Wilson 是魔術師,其他兩個我不清楚,看起來比較像是模特兒。魔術師和(傳統定義上的)駭客多半會涉獵一些詐術或者社交工程之類的東西,但是跟真正詐欺師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想必真實的詐欺應該更黑暗。
節目雖然其實有點像是整人節目的變化型,但感覺上還是不錯的創意,感覺上很像真人版的 Ocean's 11。
The Real Hustle 玩的多半是 Short Con,而戲劇型的 The Hustle 裡面表現的就是 Long Con 了。這個影集的劇情還挺有意思的,不過我只看了一季,不清楚這麼多季的劇情是否會有重複。
直覺上剛看到這兩部影集的時候,都覺得好像是新的類型,不過仔細想一想,就像 The Real Hustle 其實可以看成是變化型的整人節目,像是 The Hustle 這類的詐欺戲劇其實一直不斷都有,西片的Shade, Ocean's 11 就是一例。日本也有詐欺獵人。至於詐欺遊戲我沒看就不清楚是不是了。至於老港片千王之王的系列電影以及影集也早已有之,晚一點由至尊無上、賭神(所以最後都有我這個局已經設了一年之類的)帶起的賭片風潮中,也有不少繼承這個血統,而港片的千片,應該也是受到西片的影響。前一陣子的國片國士無雙也是講詐欺的,風格就不太一樣了,比較是走黑色喜劇的路線。
所以其實以詐欺做題材是很早就有,而且很普遍的事情,但是重點是怎麼去用這個題材。特別是影集和漫畫,由於要播很多集,相似的手法弄太多次,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造成反效果。
而 The Hustle 在我看到那一季之中,是處理的不錯。 The Real Hustle 則有待觀察。
不過 The Real Hustle,甚至 The Hustle(即使是真的),都沒有Derrren Brown 的 Trick or Treat 扯,比方說找錢:


The Real Hustle Way:


玩牌 The Derren Brown way:


The Real Hustle Way: